科普小课堂 | 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自然形成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的地域,在海滩其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在陆地是永久性或间歇性被浅水淹没的土地,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底泥含水率超过30%,因此季节或年际水深变化较大,变化幅度超过30%的水域,如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滩涂、稻田或其他积水地带。
狭义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
2021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湿地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2022年11月6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部级高级别会议在湖北武汉闭幕,会议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退化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武汉宣言”是此次大会的主要成果。宣言指出,自《湿地公约》缔结51年来,尽管已指定2466个国际重要湿地,认定了43个湿地城市,发起了19项区域倡议,各方为实现湿地持续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全球自然湿地面积仍减少了35%。宣言呼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并为评估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做出努力;开展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自然资产评估和核算;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地管理城市和郊区的湿地,酌情建立湿地公园或湿地教育中心;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鼓励对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红树林、高原湿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水污染防治;加强全球湿地保护工作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等。
2022年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中国提议的《将湿地保护和修复恢复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决议。
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再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
从《湿地保护法》到《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湿地”作为热点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2)大气组分: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
(3)水分调节功能: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4)水质净化功能:沼泽湿地像天然的过滤器,它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毒物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净化水质。
(5)动物栖息地: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
来源:汤阴汤河湿地 编辑:梁雅琼 审核:姚艳霞 审签:杨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