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守护湿地 从“藻”开始
为普及湿地科学知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研究科学实践的兴趣,张掖湿地博物馆于5月25日围绕“全国科技周”主题开展湿地藻类调查活动,此次活动共有25名青少年参与。
荷叶搬运工
活动伊始,学员们来到自然教育学校前的空地上,进行破冰游戏——荷叶搬运工,感受同伴间互相协作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自然教育师鼓励学员们观察、触摸荷叶叶面,思考和分享荷叶运输水的秘密。原来,小小荷叶里还蕴含着大大的秘密—荷叶效应,荷叶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主要表现于落在叶面上的雨水会因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水珠,水珠在荷叶表面滚落时的特殊现象。
本次活动,邀请了河西学院微藻工程中心的杨宋琪博士主讲,以“湿地生态系统及藻类多样性科普”为主题,通过视频、图片、事例等多元的授课方式,从什么是湿地、湿地的功能、藻类植物多样性、藻类与水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水生态系统六个方面,让学员们了解并认识了湿地中的藻类植物。学员们认真聆听,了解了藻类生物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了要保护好湿地水环境及维持水体藻类平衡的重要性,这样我们的湿地水环境才不会遭受水华危害。
实践探究
在初步了解湿地水生生物相关知识后,学员们带着各自的好奇和疑问,井然有序地跟随着自然教育师来到湿地中近距离观察,探索藻类植物的奇妙世界。学员们首先认识了自然路径中的一些湿地植物,接着在自然教育师带领下,学员们亲手采集藻类样品。在采集过程中,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认识水体中的常见藻类,如水绵。最后在自然教育师的指导下,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亲手采集的样本,进一步区分蓝藻、绿藻及硅藻等。学员们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了这些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并进行了藻类细胞形态的绘制。
此次活动,学员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实践操作,了解了湿地藻类植物与水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使青少年懂得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身边的湿地资源。
供稿/编辑:王钰婷
审核:姚艳霞
审签:杨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