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鸣叫
鸟类的鸣叫声,对我们的耳朵而言是多么美妙的感受。
草原绿林莺
清晨时分,天色还未完全光亮,山地、林间或水边,各种各样的鸟鸣声,如同大自然的闹钟,弹奏出优美的音符,击打出或急切或舒缓的节奏。
欧歌鸲(鸲发qú音)
日常生活中,一声或一阵鸟鸣,让我们抬头望向发出声音的方向,寻找是谁发出的信号。即使在冬日的正午,从树丛中传出的麻雀群的嘈杂鸣叫声,也会让我们驻足倾听。
白头鹎
当傍晚来临,无论是成群的乌鸦从城区飞往郊区夜栖地时发出的沙哑叫声,还是从芦苇荡、灌木或树木中传出此起彼伏的鸟鸣,都预示着一日的生活接近尾声。
鸟类怎样鸣叫,它们的鸣叫声代表什么含义?
对鸟类来说,鸣叫不仅仅是快乐或紧张情绪的表达,也是严肃的事务,诸如,宣告领地、发出警报、寻求配偶、呼唤同伴、乞食求助。鸟类鸣叫是它们生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天鹅
一、鸟类怎样发声
和哺乳动物一样,鸟类是用嘴来发出声音的。但鸟类发声原理与人类通过喉部声带发声方式不同,它们通过一种被称作鸣管的器官来发声。
鸣管位于鸟类气管的底部。鸣管与人类的喉部有些类似,但人类喉部只有一个发声通道,而鸟类的鸣管像倒置的Y形管一样分支成两根支气管。
上图为鸵鸟鸣管,右支气管(a)、左支气管(b)和支气管间韧带(l)。
鸣管由气管上多个扩展的软骨环组成。鸣管的分叉部分内外侧管壁都变薄,可以随着气流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叫作鸣膜,这形成了一种自震荡系统。
鸣管分叉处的中间有一根鸣骨,顺着鸣骨有一叶状薄膜伸出,称为半月膜。当空气在鸣膜和两根支气管交叉处附近的鸣骨上流动时会产生声音,并且随呼气、吸气而振动发声。
黑领椋鸟
鸣骨的下方是气室,压力变化影响鸣膜的扩张力及鸣管的内径。第二根支气管半环内侧有一个唇一样的皱襞,称为外唇,它在鸣肌控制下能调节流经鸣管的气流大小和压力,从而能够改变叫声的频率。鸣肌可以控制鸣管的直径,改变鸣管的曲度,影响鸣膜的扩张力,发出不同的声音。
红头长尾山雀
由于鸟类鸣管有两根管的结构,大多数鸟类可以同时用两个音高鸣叫。它们能够对两根管进行单独的控制,分别调节每一根管中的气流,使它们能够发出各自不同的音高和音量,甚至可以同时唱升调和降调。它们也可以在不停下来呼吸的情况下,从一根管切换到另一根管来发出鸣叫声。
鸟类拥有如此的鸣叫结构和能力,即使是人类声乐家也会嫉妒这种力量和技巧。
丹顶鹤
不同种类的鸟,鸣肌数目及功能也不同。非鸣禽类,如鸵鸟、兀鹫的鸣管相对简单。
鸵 鸟
安第斯兀鹫(兀鹫发"wù jiù"音)
鹑鸡虽具有完整的鸣管,但缺乏鸣肌因而不能调节啼鸣。
四川雉鹑(雉鹑发“zhì chún”音)
鸣禽类,如画眉、百灵、相思鸟、黄鹂等则有四对或五对鸣肌调节鸣膜的紧张度,因此能发出宛转悦耳的啼鸣声。
画 眉
银耳相思鸟
黑枕黄鹂(鹂发“lí”音)
二、鸣叫声代表什么含义
鸟鸣声并不简单地指一个“声音”。它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语言。每一声鸟鸣都代表某种含义,都有着它们的目的。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鸟类发出不同的鸣叫声。了解鸟类鸣叫声,可以识别和了解它们的行为。
栗翅鹰
(一)表达喜悦
在鸟类觅食结束,或者哺育完毕时,它们会飞到树枝或芦苇上,展示它们靓丽的歌喉,也许是为它们饱腹的满足感,亦或是为辛勤喂养后代的自豪和欣慰。
北红尾鸲(鸲发qú音)
东方大尾莺
(二)宣告领地
很多鸟类有较强的领地意识。当一只、几只或一群鸟享有一棵树木、一块草坪或一片水域时,一旦发现有同类进入自己的区域,鸟类会大声鸣叫,宣告自己拥有该领地主权,提醒或警告同类远离此地。
领地意识强的黑翅长脚鹬,谁要占领了自己的地盘,不论雄鸟雌鸟,都会起而驱赶。
通常,这种鸣叫声只针对同类,因为这是它们在食物和筑巢地点的直接竞争对手。这就是为什么两个不同种的鸟类通常可以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但与同类的其他成员保持距离。比如,当赤麻鸭发现有非自己的同伴进入领地,它们会一边发出大声鸣叫,一边飞过去进行驱赶。
赤麻鸭
即使是拥有艳丽羽毛和可爱模样的普通翠鸟,也有较强的领地意识。它们为了宣告自己的领地,会时不时地发出一连串的嘹亮叫声。当有同类想侵占自己的领地时,它们也会张开长嘴做出争斗的样子。
普通翠鸟
(三)发出警报
当鸟类感到威胁并想警告同伴有危险时,它们会发出尖锐而短促、且连续不断的刺耳的鸣叫音,这是它们向其他同伴发出警示信号。比如,当灰喜鹊看到猛禽、蛇或者人类临近它们的领地、觅食区域或鸟巢时,它们会发出短而有力的声音,警告同类面临危险,声音之大在很远的距离都能听到。
灰喜鹊
当棕背伯劳感到危险,比如看到流浪猫时,它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声,并把头朝向有威胁的方向,直到用叫声把对方赶走。
棕背伯劳
(四)寻找配偶
在繁殖季节,雄鸟为了寻求雌鸟,会发出特殊的鸣叫声,以吸引雌鸟的注意。
白眉姬鹟
(姬鹟发“jī wēng”音,左雄鸟,右雌鸟)
松鸡科鸟类(包括松鸡、琴鸡、雷鸟、榛鸡、镰翅鸡),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求偶场地。草芽初萌的4月,松鸡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一“公共表演场”,如同举行一次集体婚礼。
天刚破晓,几十只雄松鸡就开始登台,发出求偶时特殊而高亢的鸣叫。有的还突然收缩胸肌,把囊内的空气压迫出去,发出声声清脆的“砰、砰”巨响,以招引雌松鸡。
黑琴鸡
接着,它们会将脖子上的羽毛竖起,把一根根长长的尾羽直翘朝天,高视、阔步、跺脚,甚至各显舞技,以求得雌松鸡的欢心,并向企图进入自己领地的其它雄松鸡示威。
艾草松鸡
随后,雄松鸡的激情发展到顶点,它把尾巴张开呈扇状,翅膀下垂,朝空大声鸣叫。有的头颈下俯靠近地面,直冲前跑,由于在地上奔跑时翅膀不停地划动,甚至把地面划成浅沟。
草原松鸡
由于觅偶相斗,时常可看到好几只雄松鸡为了一只雌松鸡互相追逐跑成一圈,形成奇特的“跑圈”现象。
黑琴鸡
(五)呼唤同伴
很多群栖的鸟类,白天一起觅食时,它们总是不断发出鸣叫声,呼唤同伴从一丛灌木飞到另外一丛灌木,或从一棵树飞到另外一棵树。比如,棕头鸦雀一边觅食,一边发出叫声,既呼唤同伴轮流飞来觅食,同时也不落下任何一个同伴。这种鸣叫声通常为中等音量,不像发出警报时那么大声的鸣叫。
棕头鸦雀
成群的太平鸟先是站在树木上等待,然后它们一边发出鸣叫声呼唤同伴,一边排着顺序依次轮流飞到地面或灌木上觅食。
太平鸟
(六)乞食求助
幼鸟在乞求食物时,会一边拍打翅膀,一边发出轻微的呻吟声或鸣叫声,用声音来引来成鸟父母的喂食。虽然它们的鸣叫强度很低,但在巢穴附近仍然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即使小鸟离开鸟巢后的一段时间,它们会继续使用这些叫声,来获得喂食或者得到保护。
沼泽山雀幼鸟鸣叫乞食
麻 雀
家 燕
白头鹎(鹎发“bēi”音)
北红尾鸲(鸲发qú音)
白骨顶
鸣叫“习得”
大多数鸟类需要学习鸣叫。鸣禽小时候通过听到栖息地附近成年鸟的歌声开始学习鸣叫。鸟类学习鸣叫的这种“习得”方式代代相传。幼鸟向其他成年鸟类学习鸣叫,也因此,很多鸣禽都具有不同地区的鸣叫声—鸟鸣“方言”。鸣叫声不同,取决于它们所在的地区不同。
黄胸花蜜鸟
鸣叫时间
鸟类鸣叫时间各不相同。有些鸟类常常在清晨发出愉悦的鸣叫声。大多数鸟类在白天进食,清晨它们尚未开始觅食时,也正是饥饿的时候,雄鸟大声地鸣叫,有向雌鸟展示自己健康和活力的一种含义。
仓 鸮(鸮发“xiāo”音)
而一些夜行鸟类如猫头鹰,经常在夜间发出鸣叫声,这是因为它们在夜间觅食和活动。
人类无法察觉的鸣叫
鸟类本身对鸟鸣的感知与我们截然不同。当一只鸟听到另一只鸟鸣叫时,它关注的可能不是优美的旋律和音符,而是人类耳朵无法察觉到的振幅和频率的微小变化。
斑胸草雀
最近对圈养的斑胸草雀的实验表明,当它们用更高或更低的音域发出鸣叫时,产生的声波中微小而快速的波动人类无法察觉,但这种鸣叫可能会带有鸣叫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被其他同类获取。
红嘴相思鸟
不同种类的鸟在鸣声的复杂程度和声学参数上表现出差异,通过对同一种类的鸟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鸣叫进行声学特征分析,可以了解该种类鸟的鸣声特点,增加对相关鸟种的了解。同时,通过比较不同鸟类在固定行为下的鸣声,可以揭示鸟类鸣叫行为的共性。
参考文献:
Why do birds sing / America Bird Conservancy
Why do birds sing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Why do birds sing / Nature Mentoring
闻声识鸟意 / 西北大学博物馆
鸟类求偶的奇异行为 / 秦岭科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