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无惧冰雪,御寒有奇招
寒冬中的雪天,人们在屋里取暖避寒。鸟类虽栖息在户外,但它们的御寒能力却远超人类。
远东山雀
黄喉鹀
红胁蓝尾鸲
红嘴相思雀
和人类一样,鸟类是恒温动物。在冬季,有很多不迁徙的鸟类仍栖息在寒冷的野外。如何维持恒温的体温,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办法让人叹为观止。它们的御寒策略简言之是:最大限度地摄入热量,同时尽量减少消耗热量。
燕 雀
首先是拥有保暖性能良好的羽毛。
喜 鹊
灰喜鹊
红尾鸫和燕雀
鸟类的羽毛既防水又保温。很多鸟类的羽毛内部还长有一层绒毛,有很好的隔热作用,大大增强了保暖性。有了这层绒毛,鸟类如同穿上了带有隔热材料的羽绒服,能够抵御更加低的温度。
松 鸡
黄 雀
黄腹山雀
为了保证羽毛的蓬松保暖,它们时常花大量时间来梳理羽毛,通过洗澡来保持羽毛洁净,即使在冬天也坚持洗澡。
银喉长尾山雀
鸳 鸯
即使在冬季,一些鸟类也通过换羽来获得保暖性能更好的羽毛。
帝企鹅冬季换羽
到了冬季,鸟类体表的绒羽会更加细密,而正羽和纤羽会随着肌肉的收缩而炸起,羽毛更加蓬松。虽然看起来似乎更胖了,它们只是把羽毛膨胀起来,使身体周围的绝缘层增厚。
黑水鸡
二是鸟类尾部分泌的油脂。
大多数鸟类尾部都有一个特殊的腺体,可以产生一种油,它们用嘴把油在羽毛上涂抹和摩擦以保持防水效果。这些油形成了一个保护屏障,阻止羽毛被水浸没。这些防水的羽毛使它们隔离水和寒冷的温度。
花脸鸭
绿头鸭
三是拥有血液逆向循环系统。
游禽通过腿部动脉和静脉之间的“逆流”热交换系统来适应寒冷的天气。这不同于哺乳动物在全身保持恒温体温的方式。在它们身上,将血液从四肢带回心脏的静脉,环绕着从心脏抽取血液并泵送到四肢的动脉。当热血从心脏流出时,它穿过身体,到达四肢,特别是腿部,并与静脉相遇。血液中的热量通过周围的静脉,将温血带回体腔。
逆流热循环中发生的热传递
绿头鸭
当血液进入腿部时,会明显冷却。它们身上有羽毛的部分可以达到25℃,而腿则下降到1℃。它们的脚温度被调节在冰点附近,这就是即使站在冻冰上,游禽的脚也不会被冻伤的原因。
同时,它们不会向环境损失太多热量。有研究数据表明,通过游禽的脚散发的热量只占身体热量的5%。
黑水鸡
四是缩成一团或抱团取暖。
鸟类经常将嘴伸到翅膀的羽毛下,这样它们就可以呼吸到更温暖的空气。
苍鹭和绿头鸭
加拿大雁
麻雀和其他较小的鸟类会膨胀成一个小圆沙滩球的形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损失。
麻 雀
燕 雀
鹪 鹩
山斑鸠和珠颈斑鸠通过收起头和脚并竖起羽毛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总表面积。
山斑鸠
珠颈斑鸠
银喉长尾山雀和北长尾山雀,在冬季寒冷的夜晚,它们会蜷缩在一起,聚在一起分享温暖。如果有落单的,很有可能无法渡过寒冬。
银喉长尾山雀
北长尾山雀
双色树燕
帝企鹅居住在南极地区,据研究在冬季,进入繁殖期100天禁食的情况下,需要消耗2kg脂肪,远远超过了它越冬前的脂肪贮存量。然而,当数千只帝企鹅集聚在一起,身体彼此靠紧,这样暴露面积减少,紧贴部位体温相同,这种集群效果减少了热散失在生理上也可以减少能量的需求。
帝企鹅
五是更多觅食和储备能量。
鸟类通常需要吃很多食物,来获取维持体温需要的能量。一方面,为了抵御严寒它们的脂肪含量会升高。另一方面,觅食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也是鸟类的御寒之道。
各种山雀和黑头鳾常在在针叶林里觅食,它们有时用细细的尖嘴把松塔里的松子衔出来吃掉,有时掀开树皮捉出虫卵和蛹,松子富含油脂成分、虫卵含有高蛋白,这些食物都为鸟类提供了更多能量。其他鸟类则觅食种子和浆果。
褐头山雀
黑头鳾吃松子和虫卵
黑头鳾吸食元宝枫树的甜液
黄雀吃紫薇的种子
白头鹎觅食浆果
白头鹎觅食金银木忍冬果实
普通朱雀觅食金银木忍冬果实
红尾鸫觅食金银木忍冬果实
胶东卫矛果实
珠颈斑鸠觅食胶东卫矛果实
水鹨在冰上寻找食物
白头海雕觅食鲑鱼
世界上最耐寒的鸟类是企鹅。它们能够在零下40℃的寒冷环境中生活和繁衍。帝企鹅主要以南极磷虾为食,有时也会吃小鱼、乌贼、或其他腕足类生物,它每天都要吃大约0.75公斤的食物,其中大部分都是南极磷虾。这些食物都有较高的脂肪含量,为鸟类抵御严寒的天气提供了能量供给。
南极磷虾
帝企鹅捕食磷虾
六是躲入树丛、树洞或缝隙。
麻雀等鸟类会在茂密的树叶或洞穴中寻找庇护,以躲避恶劣天气。
在夜间,鸟类通过在树洞或其他缝隙中寻找庇护所来减少热量损失,并且,通过降低体温,鸟类与其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小,热量损失率越低。
注: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告知删除。
来源:鸟类与自然
编辑:梁雅琼
审核: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