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别名牛至、白毫、绵茵陈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经冬不死,春则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有利胆、护肝、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等作用。

茵陈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在早春时节,已经枯萎的茵陈茎杆靠近地表位置,会长出新的嫩芽,这个时候的茵陈最适宜采摘取食用或入药,幼嫩的茵陈叶片茎杆绿中带白;后期随着茵陈植株的生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植株可以长到1米左右,称茵陈蒿。其质地相对来说比较老,吃起来口感不是很好,所以一般主要以药用为主。不管是老茵陈还是嫩茵陈都有一定的药效,而且各有特点,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来进行选择。

相传,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极度消瘦,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也是无能为力呀!”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病人,发现他变得非常健康,身体强壮,满面红润。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药倒没有吃过,不过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些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华佗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