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科普|二十四节气与大自然——惊蛰·湿地
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3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取名为惊蛰。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惊蛰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可闻春雷初鸣,而北方除了个别年份以外,通常要到清明以后才有雷声,西北地区的雷声就更迟了。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花开始开花。
二候仓庚鸣
五天后,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黄鹂属雀形目黄鹂科,中型鸣禽,树栖性,以昆虫、浆果为主食,鸣声洪亮悦耳,大多数为留鸟。中国有1属6种,几乎遍及全国。
黄鹂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含有对春的赞美、对生机的赞美,象征美好事物。
黄鹂鸟只饮清晨花草上的露珠。所以古人将黄鹂鸟所饮之水奉为洁净之物(宛如天水)。在茶具上雕刻黄鹂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期盼和恭敬之意。
三候鹰化为鸠
再过五天,鹰化为鸠。“鹰化为鸠”说法各异。
观点一:鹰变化为斑鸠。
观点二:鹰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
观点三: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huì)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观点四:反映候鸟的季节迁徙。
·鹰·
鹰是隼形目鹰科中的一个类群。鹰的种类多,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赤腹鹰三种,分布最广的是雀鹰,属小型猛禽,灰褐色,体长32-40厘米。
·斑鸠·
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鸟类的统称,体羽大都为灰或褐色,无金属光泽。喜欢成对或者集小群活动。它们的性格很温顺。在我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有珠颈斑鸠、火斑鸠和山斑鸠,体型最大的是山斑鸠,体长32-35厘米。
·布谷鸟·
布谷鸟的学名叫大杜鹃,属于普通杜鹃的一个亚种。大杜鹃叫声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别名子规、杜宇、郭公、喀咕。灰褐色,体长32-33厘米,是“巢寄生”鸟类。
文言文中的“鸠”
鸠是鸠类的总称,其中,祝鸠和鹘鸠是斑鸠,爽鸠是鹰类,雎鸠是鹗类,而“鸤(shī)鸠”俗称布谷鸟,是杜鹃的一种。在文言文中的“鸠占鹊巢”中,鸠指布谷鸟。在“鸠集”中,鸠指喜欢群居的斑鸠。
“鹰化为鸠”中提到的三种鸟体色、体长区别不大,但属于不同的鸟类,不同物种之间不可能相互转化。对此你怎么看?
诗歌·欣赏
《二十四节气之歌—惊蛰》
大地回暖雨翩翩,春雷乍响九霄连。
舒展腰肢万物醒,已到惊蛰艳阳天。
惊蛰·湿地
2021年3月5日16时53分“惊蛰”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杨芙晖)
蛰伏的蚊虫已经开始飞舞,沉睡的小草已经开始发芽
湿地里的鸟儿们出双入对,忙着联络感情
春风来了瞒不住柳,春天已悄然先上柳梢头
被严寒侵占了一冬的湖水,碧波荡漾,迎来了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