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科普 | 家鸭的祖先:绿头鸭
当你漫步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时,会看到时常有野鸭在湖里游来游去。仔细观察发现,有一种嘴黄绿色,头颈绿色,颈部有一明显的白色领环的野鸭,它就是绿头鸭。
绿头鸭是黑河湿地常见野鸭的一种,一年四季均可见,在黑河湿地部分留鸟,部分迁徙。 早在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我国就最开始饲养和驯化绿头鸭,所以绿头鸭是我国最早驯化饲养的野鸭,是家鸭的祖先。
除了生活在野外水域,也常游弋于湿地公园宽阔的水面上,经常被来往游人误认为是鸳鸯。他们那并不专业的潜水活动,也常被人们赋予了在水下捕鱼的美好描述。真正的鸳鸯如果听到这话,肯定会哭笑不得。
绿头鸭:“绿”是“男性”的专利
即便是没见过绿头鸭的人们,听到这个名字,想必也能想到它们的头部是绿色的。但若按照这个方法进行辨别,那所有的雌性绿头鸭都会变成“黑户”,因为所谓的“绿头”只是雄性的专利。在鸟类的世界中,当两只异性进入发情期后,雄性经常都是被挑选的对象。为了赢得另一半的青睐,雄性绿头鸭在长期的演化中逐渐长成了黄嘴巴、绿脑袋、灰脊背、红脚掌、脖子上带白圈的多彩形象,而不需要被异性选择的雌鸭,就长成了低调的黄褐色。
潜水的“菜鸟”没鱼吃
多数人对绿头鸭的误解不仅仅是错把它当做鸳鸯。比如,每当看到绿头鸭潜水,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在岸边讨论。
“快看,一个猛子扎下去了!”
“下去逮鱼去了吧。”
“上来了上来了,怎么嘴里没鱼啊?”
“它在水下就把鱼吃了吧……”其实,你只需要看到绿头鸭生就一张扁嘴,或许就能想到这种嘴巴是不适合捕鱼的。由于体形较肥胖,浮力相对大,绿头鸭的潜水动作和正经的潜水水鸟比起来相当业余。它们必须先压低身子,然后猛地低头欠身,才能扎入水下。它们每次潜水觅食的效率也不怎么样,有时只能叼起一小根水草。不过多来几次之后,好歹也能填饱肚子,总比飞往其他地方觅食来得省力些。在水下,就凭这样的身手,捞草都费劲,让绿头鸭捕鱼实在是勉为其难。(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