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熊猫”——黑鹳
在蔚蓝的天空上,有它们矫健的身影,在清澈的山溪边,有它们欢快的歌声,它们有着黑白红三色相映犹如燕尾服般靓丽的羽毛,有着绅士般优雅的体态。人们为它们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黑鹳。后来又有了老油鹳、捞鱼鹳、锅鹳等昵称。由于它的体型象个过去人们盛油的黑黑的扁扁的油篓子吧,所以叫它老油鹳(罐);又因为它的食物主要是吃鱼,所以人们有的又叫它老(捞)鱼鹳。它的身体从远处看又象一只黑黑的大锅,因此有的人又叫它锅鹳。不论怎么叫,黑鹳就是一只高大美丽,举止优雅,与人为友的鸟。
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极其稀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有"鸟中熊猫"之称。
1992年黑河湿地首次出现了黑鹳,经过近几年的连续监测,发现保护区内黑鹳种群数量日益增多,且分布面积逐渐扩大。黑鹳主要分布于高台县黑河河滩、明塘湖、天城湖、马尾湖等地,临泽县西湾水库、平川水库、双泉湖也有少量分布。
黑鹳成鸟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为红色。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常在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高树或岩石上筑巢,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繁殖期4~7月。
2015年10月16日,在保护区高台段监测到的黑鹳数量达到570多只,这是黑鹳在自然保护区有监测记录以来数量最多的一次。
2017年4至7月,监测到黑鹳在高台北部山区悬崖峭壁上筑巢繁殖,由于人类活动频繁,黑鹳筑巢繁殖区域逐步后移至正义峡两侧山区。黑鹳每年在3月25日至3月30日前后到达保护区,经过2—3周左右的时间种群数量达到高峰。7—10天后开始以小群体觅食。10月下旬在河滩以家庭为单位集小群后陆续迁飞。 2018年7月,在甘州区东北郊园林站污水处理厂西北侧也发现了黑鹳的踪迹,保护区外山丹的祁家店水库、东湾湖水库发现8只黑鹳,属历年首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只有秉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安全,处理好人与野生动植物的关系,呵护好宝贵的湿地资源,才能留给子孙后代一片碧水蓝天。